本帖最后由 童学馆 于 2011-9-28 16:10 编辑
今天是9月28日,孔子诞辰,到今天2562年。 每次看到外国人这样喜爱和尊重中国文化,这样尊重孔子,就想到我们每一个中国人,真是没有理由不爱我们自己的文化,不尊重我们的孔子。因为平时我们所看到的孔子都是高高地挂着墙上,说起来也都是称呼他为圣人,但是我们都并不太了解真正的孔子,他的生活,他的成长,他是怎样从一个平凡人,到后来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标志,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个精神象征。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那么多伟人,谁都无法取代孔子的地位。主要是基于孔子所做的三件大事。 第一件大事是整理典籍,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。孔子也是因为当时人们都不爱学习,担心文化失传了,于是把所有重要的典籍进行搜集整理,形成了后来所说的六经《易经》《尚书》《诗经》《礼记》《乐经》《春秋》,这些书可以说是中国各种文化的源头,哲学的源头、历史的源头、诗的源头、礼的源头、音乐的源头,打下了中国文化的根基。我们常说中华文明是上下五千年,孔子正好是中间,是个衔接,孔子之前2500年,孔子到今天也2500年。 第二件大事是他创立了儒家思想,为中国人塑造了一种属于中国人的——用民国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学者辜鸿铭的话来说——叫中国人的精神。中国人是有精神的,历史上的中华民族一直是有一种精神在传承的。辜鸿铭这个人非常有意思,他从小在国外出生,学的是外国文化,后来才学习中国文化,他的外国文化比中国文化还要好,外国人都比不上他,但是他非常推崇中国文化,非常推崇儒家思想。他认为儒家为几千年来的中国人提供了精神食粮,告诉每个中国人该如何生活,经营自己的人生,比如要自强不息、要孝敬父母、重视家庭、要吃苦耐劳、要不断学习进取等等。 孔子的重要观点一个是仁,是内心的,内在的,每个人都要有、而且本来就有仁爱之心,人之初,性本善;仁爱之心表现在外在,就是礼,怎样为人处事。每个人内心有仁,外在有礼,整个社会就能非常融洽、和谐地相处。而每个人一生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中庸。它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和稀泥,处事圆滑,怎么样都可以。中庸的意思是恰到好处,做什么事都能恰到好处。凡事过分了不好,达不到也不好,怎么样恰到好处,做到了就是智慧圆融的境界。 孔子的第三个件大事是创立了一种教育体系,就是私学。在他之前学校一直都是政府办的,只有贵族子弟才能读书。孔子开创私学的风气,让穷孩子也可以读书。孔子有三千弟子,七十二贤。只要是愿意学习的,不管交不交得起学费,他都愿意教。因为他自己也是由穷孩子过来的。后代我们所知道的私塾,也是由此演变而来的民间教育机构。童年的时候上私塾,长大了可以到书院求学。我们今天到很多地方去旅游,还能看到各种古代的书院,也是民间办的,而且学习风气非常的自由。所以说孔子开创了中国培养人才的一种体系,这也是为什么称他为大教育家,万世师表。 古代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——半部论语治天下,说的是宋朝的开国宰相赵普。他经常说自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。赵普在处理朝政的时候,有时候拿不定主意,就说第二天再说,结果第二天他就知道怎么办了。有人觉得奇怪,就去观察他,发现他回到家里翻《论语》,翻完了就知道怎么办了。其实《论语》这本书里面并没有讲什么方法、技巧,但是有很多原则,作为一个宰相,处理的都是天下大事,他要的就是原则绝对不能错。 论语这本书真是很有价值,全文才15000字,有时候在想,现在小孩子的语文课本,六年加起来十二册,该有这么厚了,论语才这么薄。他们现在语文课文都要求背诵,太阳照、花儿笑、小猫叫、小狗跳……以前的孩子四岁发蒙,到 六岁都开始读论语了。比起来,哪个能跟他一辈子,真是很不好说。 所以有句话说:中国人要读的第一本书就是《论语》。台湾有一位傅佩荣教授,说他读论语是留学的时候受了日本同学的刺激。他们一谈到论语,那个日本同学就说我知道、我知道,而且张口就来。这让他觉得好像自己家里的东西被别人偷走了,决心要好好学习论语。 现在有很多人说《论语》有糟粕,说《弟子规》有糟粕,其实把我们身边的报纸、电视、网络、各种广告、书籍看看,真是哪个糟粕更多?!王财贵教授有句话说得很好:凡是反对论语的,其实都是没有读过论语,听人家说就跟着起哄。真正读了论语,才知道孔子真是有智慧,而且真是一位很有趣的老人家。
|